閱讀幸福
-
給未來寶寶的一份禮物:從基因開始
準爸媽必看—為什麼擴展性遺傳帶因篩檢(ECS) 成為孕前檢查新標配?
「我們看起來都很健康,寶寶應該不會有問題吧?」這是許多準爸媽在備孕前的自然反應。但這句話,可能藏著我們沒發現的基因風險。畢竟,看起來一切正常,怎麼會想到基因裡可能藏著風險?其實,即使夫妻雙方外表健康、無家族病史,也有機會攜帶特定遺傳疾病的「隱性基因」。
-
凍卵只是延遲生育?ECS讓我們看見更多可能性
從 S 小姐的經歷,看見婚前健檢與基因篩檢的新角色
雖然臨床上不少女性因為已知家族病史而選擇凍卵,然而 ECS 在凍卵族群的應用卻鮮少被著墨。即使有應用,大多時機點也是在準備解凍進行試管時,這無疑是在強調凍卵保障生育自主的同時,對於子代罹病風險缺乏了解,少了一份提早準備的選擇權,不免有些令人遺憾。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對於未知的另一半,即使進行 ECS,也不知道得知結果後下一步如何進行。但關於這個問題,並非完全沒有方向可思考,以下提出個人見解。
-
十年等待,三次挑戰:H 與寶寶的奇蹟相遇
在第一次植入失敗時,H 一直很在意自己的內膜偏薄,縱使已經嘗試很多種藥物,也增加劑量,但內膜最厚卻只能達到 6mm,這一度也讓 H 擔心。「內膜厚度不是最重要,植入時間才是」,在送子鳥已經有非常多例內膜厚度薄,但一樣可以順利活產的媽媽們可以印證這一點,現在 H 也成為那其中的一個。
-
我該做 PGT-A 檢測嗎?
卵齡與胚胎染色體正常(Euploid)機率的關聯性分析
醫師常說「年齡越大,正常胚胎越少」,但還有沒有其他關鍵?送子鳥研究團隊從茫茫大海中挑出四大具有影響力的參數,包括:卵齡(媽媽取卵年齡)、胚胎培養到第幾天、胚胎內細胞團(ICM)等級、胚胎滋養層(TE)等級。接著讓我們來看這四個參數各自以及加總起來對胚胎「染色體正常率」的影響有多大?
-
試管著床期急救
找到兇手對症下藥
H 媽咪想孕兩年沒有消息,選擇試管嬰兒療程助孕。第一次植入淺著床,懷疑是血栓異常。第二次試管植入調整血栓用藥,植入正常胚胎順利著床;但是第 5 週意外發現胚胎發育變慢,胚囊小於預期大小,發現是 B 細胞偏高,緊急施打 IVIG急救有成,6 週聽到心跳,12 週順利畢業,寶寶平安生產。染色體正常胚胎著床後發育異常,一定有潛在兇手作怪。H 媽咪進行動態檢查發現免疫異常,於胚胎著床早期進行免疫治療,稱為「著床期急救」,順利成功。H 媽咪的經驗告訴我們,免疫不是靜態而是動態,胚胎發育有異常就要安排追蹤,安排妥當治療,有機會成功。
-
最新數據解讀! IVF 與 ICSI, 哪種受精方式更適合你?
解讀胚胎發育數據:IVF 與 ICSI 的結果分析
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ART)中,體外受精(IVF)和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是最常見的受精方式。ICSI自1992年誕生以來,幫助了無數男性不孕症患者成功當上爸爸,也被廣泛應用於其他不孕症情況。然而,ICSI 是否應該被廣泛使用?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如何?這些一直是研究熱點。
-
血栓與懷孕結果的關聯性
幫助媽媽成功帶回健康的寶寶
每對夫妻的求子過程都不相同,有人順遂、有人幾經波折。在這條漫漫求子長路上,生殖醫學領域持續努力的其中一個方向,是分析研究可能阻礙懷孕的變數,並試圖尋找解方。
療程專欄
- 試管嬰兒
- 冷凍卵子
- 借卵借精
- 人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