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幸福

十年等待,三次挑戰:H 與寶寶的奇蹟相遇

在第一次植入失敗時,H 一直很在意自己的內膜偏薄,縱使已經嘗試很多種藥物,也增加劑量,但內膜最厚卻只能達到 6mm,這一度也讓 H 擔心。「內膜厚度不是最重要,植入時間才是」,在送子鳥已經有非常多例內膜厚度薄,但一樣可以順利活產的媽媽們可以印證這一點,現在 H 也成為那其中的一個。

十年等待,三次挑戰:H 與寶寶的奇蹟相遇
2025-07-20

文/金孜璇 醫師

字體放大

H 來送子鳥的時候已經停經兩年,之前和先生嘗試懷孕十年無消息,這次決定選擇借卵。在借卵前的結構檢查,發現子宮內有息肉也有輕微沾黏,在植入前做了處理。H 希望提高懷孕成功率,也在第一次植入前先做了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ERA)檢查,結果是典型的 121 小時。受精培養的結果也很好,最後有10顆可以植入的好胚胎,其中有四個送檢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的胚胎,結果也皆是正常。胚胎又好又多,看起來後續成功率可以值得期待,但 H 在最後抱到寶寶前,也經歷了兩年時間,三次植入。

H 的第一次植入,在 ERA 121 小時植入一顆 PGS 正常胚胎,第七天懷孕指數(β-hCG)是10.8mIU/mL,後續爬升無力,淺著床收場。

在第一次療程中,我們收集的免疫數據發現免疫球蛋白G(IgG)和 B 細胞略高於標準,但就在臨界值,討論後,第二次植入,我們決定一樣植入一顆 PGS 正常胚胎,這次目標以控制血栓為主,再搭配著床後密集追蹤,視情況介入免疫用藥。這次植入後第七天,懷孕指數 86.23 mIU/mL,後續追蹤懷孕指數翻倍正常,但在 6 週+5天時發現心跳微弱,安排兩天後追蹤,在 7 週胎停。

第二次療程中,追蹤的免疫數據不只 B 細胞,NK 細胞也有上升的情況,IgG 也升高。除此之外,和第一次數據相比,這些指標上升趨勢更加明顯,臨床上,也已經植入兩顆染色體檢查正常的好胚胎卻未成功,這時候,已經高度懷疑 H 屬於免疫媽咪。因此,第三次的植入,預計安排使用免疫用藥先做保護,再植入胚胎。

要求植入兩顆已經不是 H 第一次提出,在第一次植入失敗之後,H 就曾經這麼希望,可以理解在植入失敗後,希望植入兩顆增加成功率的想法,不過身為醫療端,成功懷孕固然非常重要,但生下健康的寶寶更重要。H 高齡且身形嬌小(151公分,41 公斤),過去又開過子宮手術,萬一懷上雙胞胎,孕期風險可是增加非常多,我不希望客戶在不知道這些風險下貿然植入兩顆胚胎。在討論後,我和 H 達成共識,第三次植入,植一個 PGS 檢查正常胚胎減少雙胞胎風險,若是胚胎解凍後恢復不佳,考量這次使用較昂貴免疫用藥,則再解凍一顆。

然而,就在植入前一天,H 捎來訊息,又再次希望植入兩顆,最後折衷植入了一顆 PGS 檢查正常胚胎和一顆無 PGS 檢查胚胎。按照先前計畫,這次植入前,先使用免疫球蛋白 (IVIG) 和欣膝亞(Cimzia),植入後輔以肝素,這次的用藥策略成功,解決了免疫和血栓問題,兩個胚胎都順利著床了,懷孕固然開心,但雙胞胎的風險卻也不免讓人擔心。尤其一開始其中一顆胚囊的位置和之前子宮的傷口很接近,因此轉到台大產科做進一步檢查,初步排除疤痕組織懷孕的風險後,我們持續追蹤寶寶發育,以免疫和血栓用藥持續保護到 8 週心跳穩定,後續寶寶也皆發育順利。但雙胞胎妊娠的負擔對 H 來說還是太大,壓迫導致食慾不佳體重下降,懷孕不到 20 週就可以感受到 H 在行動上的吃力,子宮收縮及出血的狀況也是頻頻發生,風險考量下,H 在 18 週的時候在長庚做了減胎手術,最後單胞胎順利生產。

H 的求子路上,經歷三次植入才終於抱到寶寶。第一次植入失敗找原因,第二次植入調整用藥,處理血栓,雖然還是失敗收場,但這次孕期更長,更加看清失敗的原因。第三次植入,對症下藥,同時處理免疫攻擊和血栓問題,之後孕期中雖因為雙胞胎增加了困難度,多了幾次心驚膽顫的時刻,但還好,路雖然崎嶇,最後也還是到達終點了。因為 H 的信任,讓我們可以陪伴她一次一次往對的方向前進,H 的後段孕期也謝謝台大和長庚醫師的共同照顧。對 H 來說,要得到一個健康的寶寶真的不容易,很替 H 和她先生開心。

順帶一提,在第一次植入失敗時,H 一直很在意自己的內膜偏薄,縱使已經嘗試很多種藥物,也增加劑量,但內膜最厚卻只能達到 6mm,這一度也讓 H 擔心。「內膜厚度不是最重要,植入時間才是」,在送子鳥已經有非常多例內膜厚度薄,但一樣可以順利活產的媽媽們可以印證這一點,現在 H 也成為那其中的一個。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