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幸福

《原來,我們住在時間裡 She Took Another Form》

Sabina Feroci 專訪

曾於 2015 年在愛上藝廊展出《未知的國度》個展,以紙塑媒 材創作人形雕像作品博得觀眾喜愛、展覽遍及世界各地的義大利籍藝術家:Sabina Feroci,睽別四年,終於又在今年盛夏,帶著新的作品與靈感,再次來到愛上藝廊,展出《原來,我們住在時間裡》特展,欲透過新作,和臺灣的觀眾朋友們分享她的「藝」想世界。

《原來,我們住在時間裡 She Took Another Form》
2019-10-01

文/國際智家

字體放大

曾於 2015 年在愛上藝廊展出《未知的國度》個展,以紙塑媒 材創作人形雕像作品博得觀眾喜愛、展覽遍及世界各地的義大利籍藝術家:Sabina Feroci,睽別四年,終於又在今年盛夏,帶著新的作品與靈感,再次來到愛上藝廊,展出《原來,我們住在時間裡》特展,欲透過新作,和臺灣的觀眾朋友們分享她的「藝」想世界。

關於 Sabina Feroci: 復興經典的玩味巧思

Sabina Feroci 在 1971 年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14 歲便開始 上美術專業學校,大學則是攻讀圖像設計,後於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Ulster) 修得插畫設計碩士學位。 在創作早期 Sabina 大多是以平面描繪為主,但是在愛爾蘭唸 書時,就已嘗試在 3D 的作品大玩色彩,雖然只是在創作之外 的跨媒材嘗試,但當時仍專注於插畫、平面設計的 Sabina, 對於將色彩注入立體雕塑的創作方式,已經有許多自己的初 步想法。在負笈前往北愛爾蘭求學前,Sabina 已在故鄉佛羅倫斯的廣告公司和出版社擔任過插畫工作,1994 學成歸國 後,Sabina 帶著滿腔的熱血和天馬行空的想像,跨足劇場道具設計,以紙漿製作劇中角色人偶,與舞台背景的投影等。這個跨媒材也跨領域的嘗試,改變了 Sabina 許多對自己創作的看法,對 3D 塑形的概念也更加完整、具象化,藉由劇場這個新的角度,Sabina 於是開始鑽研立體雕塑。

自小生長於義大利文藝復興重鎮佛羅倫斯,Sabina 每天都沉浸在鬼斧神工、瑰麗經典的建築雕塑之美中學習、成長。曾為 MEDICI 家族私家庭院的波波里花園 (GIARDINO DI BOBOLI)、 PITTI 家族所建造的劇場以及廣大優美的廣場等,對 Sabina 而言,都是從小就開始被灌注的創作養分。Sabina 作品中的細膩精緻,曾被比擬為「重現義大利文藝復興」;而她所認知的「文藝復興」,是在文明發展史上,一個與過往黑暗歷史對接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相對富有的一個時期,許多顯赫富裕的貴族如 MEDICI、PITTI 家族,皆十分樂意資助有才華的藝術家,因而誕生於這個自由、創作風氣極盛時期的作品,多是具有文化底蘊且充滿張力的。由黑暗的 14 世紀逐漸走向光亮的人文精神時代,一場嶄新的文化啟蒙運動隨即開展,「文藝復興」在義大利的歷史沿革上,成就了一片百花齊放的風景,為藝術注入的養分,也為藝術所讚揚。

「當你感覺到自己在重複時,是最難熬的,你發現你一直在重複使用一樣的主題和做法,這會扼殺一個藝術家。而做一個藝術家最大的成就,是在自己的創作中,看見啟發。」 - Sabina Feroci

一路從平面走向立體,Sabina 雖然在平面創作上感到受限,但始終沒有停止插畫、平面設計的工作,加上後來在劇場工作的經驗,讓 Sabina 明白自己需要的是新的媒材、新的敘事角度。而 Sabina 的創作靈感,全都來自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她笑說自己就像是攝影機一樣,記錄著路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平面和立體並行的創作模式,對 Sabina 而言,有時甚至能夠在轉換媒材時互相啟發:在立體中找到平面的新意,反之亦然。 

就「主題」而論,由於插畫作品、繪本許多都是畫給兒童讀者,創作時必須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加上自己同為人母,有個 11 歲的可愛女兒,Sabina 的作品一直以來受到童年視角相當顯著 的影響,而他們眼中那份天真和機靈鬼怪,更是讓 Sabina 尤 為感動。而在為人母後,隨著一路陪伴女兒長大,就像自己再 一次經歷了童年,也時常回想起媽媽幫姊姊綁辮子、小時候夢想著要當插畫家這些可愛心情。運用日常和回憶裡的珍貴寶藏做為創作元素,Sabina 在創作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在插畫工作中,所無法企及的絕對自由,也多了更多觀察自己、女兒,以及外在世界的機會。透過「創作」作為生活的練習,每一次靈 感的來臨,都是源自生活日常的滿滿感動。

《原來,我們住在時間裡 She Took Another Form》作品簡覽

在本次展出的新作當中,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是 Sabina 最大的靈感泉源。如 2018 年的兩件作品:《愛麗絲》、《夢境 中的愛麗絲》,靈感正是來自正面臨青春期的女兒。看著她正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愛麗絲般,像是不小心掉進兔子洞裡似的,被迫長大、獨立面對冒險和未知,還要擁抱各種挑戰、學習信任他人,並接受人生時常會有的不得不,和事與願違的時刻。陪伴在旁,曾經也是小女孩 Sabina 所表現的,除了是為母的不捨,也是想起小時候和媽媽之間,在面對「轉大人」階段,這種若即若離、難以分捨的心情。 而在動物面罩系列中,有許多動物頭造型的紙塑人偶,Sabina 特別分享了自己和女兒一起重讀小紅帽的奇妙經驗。憶起小時候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一心只覺得小紅帽的媽媽太過狠心,竟然放小紅帽自己一人進森林裡找路去外婆家,但現在當上了媽媽,Sabina 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個暗喻女性自覺、獨立成長的故事,媽媽的「狠心」其實是要長大成為自己,所必經的「破繭而出」。於是在動物系列裡,我們也能看到作品如《拍偶戲,狼來了 ( 活動面罩 )》,以及想像在未知森林裡可能會出現的動物們,如《拍偶戲,棕熊 ( 活動面罩 )》、《拍偶戲,豪豬 ( 活動面罩 )》、《拍偶戲,兔子 ( 活動面罩 )》,這些都是因為參與女兒的成長,而讓 Sabina 重新反思、正視自己的內在小孩, 所發展出的新觀點:女性同時作為女兒、母親的雙重身份,和 其中的五味雜陳。透過動物的擬人轉喻,Sabina 想要傳達的訊息很簡單,就是她自己的成長經驗談:人無論是在成長階段或是已經成為大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面具」去應付不同的人、事、物,除了保護自己也為保護他人,面具象徵的是一種挑戰自己的勇氣、是想要在不安之中找到平靜,也是為我們掩蓋住恐懼的一種安慰。面對不同的事情,你會變成不同的動物,生命就正如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我們必須獨立面對自己的功課、帶著不同的面具活下去,在這次的展覽中,透過該系列,我們尤其可以看到這種動物性與生存之間的關係。

本次的人物群像當中,尺幅偏小、以木板作為創作媒材的平面作品系列,也是 Sabina 最想和觀眾們分享的作品之一。不同 於任何其他平面作品,Sabina 特別選擇木板,以製作雕塑的混凝紙漿和顏料,一層層堆疊而成,六格漫畫式的作品分別命名為《午後的白日夢》、《我想…是這樣的》、《淺嘗而止》、《那 天的雨》、《他的模樣》和《小紅帽》,日記式的故事脈絡,雖彼此之間無特殊連結,但同時也保留了無限的想像空間給觀眾,去揣測、意會,甚至是身歷其中,就像是把自己帶回小時 候,一個百無聊賴的夏日午後,那青澀與甜蜜的回憶,以及與自己獨處的那份寧靜。

一聊起女兒馬上就露出母親特有的燦爛微笑,Sabina 笑說自己的女兒就像是個小科學家,兩人時常一起做很多實驗,因此在她的作品裡也能看見女兒的成長軌跡,尤其是在雕塑作品系列。看著女兒開始表達欲望、表達自我,又再一次體驗「成長」的 Sabina 感性分享道,每一個人都不該遺忘自己的內在小孩、試圖成為不是自己的人,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同,或是不完美而拒絕自己。因此直至現今,Sabina 都還是很努力地透過創作、觀察和用心感受生活,去保護自己的內在小孩──那個小時候很害羞、遇到事情會躲起來的小小 Sabina,現在已然成長為可以回頭去照顧她、安慰她,甚至也更懂得愛自己的媽媽 ──和作品間如此親密的連結,也成了 Sabina 作品中最迷人之處。用童年和現下生活的記憶去創作,Sabina 時時刻刻都能在雕塑、繪畫裡看見不同時空的自己。

作為一位專職藝術家,Sabina 並沒有特別的信仰,但她相信的是一種不放棄的精神:必須不斷的尋找、不斷自問,不斷地對外在世界產生好奇,並且避免重複和落於形式,才能精益求精,讓創作的路走得更廣更遠。2019 年於臺南加力畫廊及新竹愛上藝廊巡迴展出,也讓 Sabina 再次感受到臺灣在地的溫暖、開放和熱情,她定義自己的紙塑、雕刻作品屬於新媒材中的當代具象藝術 (Contemporary Figurativism),能夠在臺灣得到觀眾的喜愛,感到受寵若驚,也更加理解為什麼許多外國藝術家,都會選擇臺灣作為尋找靈感、舉辦展覽的必經之地。透過專訪,Sabina 也特別鼓勵所有的年輕藝術家們,找到自己的創作語彙和自信,才能安住自己的心、好好陪著自己在藝術創作中成熟,而這些全都來自堅持:唯有堅持,才能帶領每一個迷失的孩子,從森林裡勇敢地走出去,好好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