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幸福

時間長流,人生幾何:《漫漫》

藝術家 李政勳 專訪

以作品中的理性幾何、俐落線條細說生活中的感性,本期專欄主角:藝術家李政勳,出身台中建築世家、後落腳台北專職創作,在大學指考時誤打誤撞考入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從零開始接觸創作,也就此開啟他如苦行僧修行般的藝術生命。

時間長流,人生幾何:《漫漫》
2020-07-01

文/國際智家

字體放大

以作品中的理性幾何、俐落線條細說生活中的感性,本期專欄主角:藝術家李政勳,出身台中建築世家、後落腳台北專職創作,在大學指考時誤打誤撞考入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從零開始接觸創作,也就此開啟他如苦行僧修行般的藝術生命。來到李政勳的住家工作室,進門迎面而來就是一落由紙膠帶殘膠積累成山的創作痕跡,眼看仍不斷上加的可觀高度,無聲象徵著李政勳他高度自律的創作節奏。工作室內四散著規格各異的畫布,看 得見他在不同思考的進程和主題中跳躍,屋內一旁還設有一座祭壇,李政勳笑稱自己是一個講究「儀式感」的天蠍座,喜歡照自己的規矩做事情,這份類「強迫症」的堅持,同時也在他的作品中表露無遺。即將在愛上藝廊帶來個展,藉由這次專訪,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他橫縱交織的奇幻宇宙。 

不知為知之:回首創作原點

一張白紙進到美術系所,不論技法或理論對李政勳而言,都 是全新學習。和同學們一起摸索、訓練,直到在大三那年認 識了「視網膜調色原理」( 註一 ),對人的視覺錯視感到新奇,於是首先嘗試了以線條重疊的實驗作品,當時雖然沒有成功 利用錯視做出調色,但也陰錯陽差地發展出以紙膠帶創作的 契機,隨而開展了第一個創作系列。求學期間的李政勳,因為時常和學長姐一起工作、討論創作想法,很快地將創作徹底融入了生活日常,即便從不覺得自 己進了美術系就成了「圈內人」,但是「創作者」的養成卻 由此慢慢建立,也為他開拓出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比起班上一路科班訓練的同學,李政勳在創作技法、思考中相對多了 一分自由度,那是在框架制式教育下由於為求高分,而不得不漸被犧牲的一種膽識:少了公式化的技法和用色原理,沒有任何理論和風格的約束,李政勳認為,「藝術」不是數學, 其中的無限可能就端看創作者如何活用。 在 2006 年發展出第一張紙膠帶創作作品後,李政勳因為講究絕對的直和效率,摸索期間也試了各國不同廠牌的紙膠帶,但十餘年來從來不覺得自己真正、完全掌握紙膠帶,這同時也是他認為紙膠帶最為迷人之處:不可預期,即便隨著時間累積,對於媒材黏著度的掌握、使用技巧更加純熟,但由於創作都是純然即興、沒有草稿,時常會在創作過程中發生意料之外的驚喜,「掌握到百分之百,就不好玩了」李政勳笑說,這份因為媒材而絕對保留可能性,保障了他在眼、手、紙膠帶和 畫布之間的變動性和玩性,其力道、上色方法等所有變因,也都可能為紙膠帶在畫布上的作用帶來質變、成為亮點。

創作即生活:不平常的儀式日常

作品主題和生活緊密連結,藉由創作,李政勳也曾表達其政治 意念、以歷史脈絡的輪廓描繪台灣認同、在不同的生活風景都有所著墨。在勞動性的反覆中,他記錄下生活片段中的人事物,李政勳如日記般創作,希望用最少的解釋去闡述最龐雜的情感,讓作品和所有的觀者都能引起共鳴、交流。作為創作者,李政勳嘗試透過作品認識世界,他特別與我們分享到:其實每 件作品都是歌名,歌詞裡講得雖然是自己經歷的故事,但同時 也是可能發生在你我生命中的故事,隨著創作格局日益擴大, 主題當然也不再只有自己的生活面向,在各種反饋的你來我 往、這個在「啟發」和「被啟發」之間的循環,正是李政勳希 望透過創作,去和觀眾一起做到的事。 除了紙膠帶,李政勳也跨媒材嘗試錄像和裝置藝術,曾在 2018 年於台南展出,當時甚至還策劃了一項行為藝術,在展間以一面牆、三原色:紅、黃、藍的油漆,利用三天布展時間不斷地刷牆面,作為藝術呈現。這項作品的儀式感,來自於把「刷牆」這項勞動和藝術創作者的身份結合,吸引觀眾的於是不再只是反覆的勞動呈現,而是所謂「創作」的後台。 該次的行動藝術嘗試當時在網路上引起許多注目,由於比起 常態的展覽形式,觀眾對動態創作當然感到新鮮,但這次的 實驗也同時探討了藝術家的「本事」界定,以及普羅大眾對創作者身份的好奇與想像。談起創作作品風格的改變,李政勳則認為自己在不同階段的用色有明顯差別,比如去年中到今年初喜歡飽和的暖色系、中間 色的運用,過往也曾有段時間偏愛灰色,也曾有過紅色時期。 因為創作的「高度誠實」,作品系列若按照年份展示,幾乎可說是自己的人生簡史,除了自己能看見不同狀態的自己。甚至有眼尖的藝評朋友,都能看出他的感情狀態變化。生活和創作 相應而生,創作中的挫折自然如生活一般,每天都有,每次面 對空白畫布,在黏貼、平塗顏料、再撕除膠帶的反覆勞動中, 李政勳除了創作出作品,也縱橫出感性與理性的經緯度,新的 情感象限,於作品、於人生,都增生出更多空間,去擁抱和接 納所有不可預期的好與壞。

自主隔離:在創作中的勞動與修行

採訪最初就曾特別強調自己身為天蠍座所需要的「儀式性」, 李政勳認為除了在關係和生活方面,創作當然更沒有例外。 從大學時期踏入藝術創作專業至今,李政勳始終認為自己是 個「邊緣人」,並不是抗拒接觸相關領域的同儕、藝術團體, 而是就根本而言,他認為「創作本身就是孤獨的」:創作是 藉由媒材和自己單獨的對話,「孤獨」幾乎是李政勳的創作 中心思想:要面對自己,享受獨處,要「修行」,才能得道。 而談起這份創作職人的心得,李政勳也特別分享自己 2011 年 在日本展覽的一次難忘經驗:當時因緣際會,在壽司店裡認識一位一輩子都奉獻給壽司的 70 多歲老師傅,一邊享用師傅的好手藝、一邊閒聊,師傅談及自己一生做壽司的哲學,正是李政勳自己的創作核心:儀式、反覆、勞動與時間,這些被放在藝術家標籤下看似高不可攀的「原則」,其實正是所有職人在各自領域上堅持的苦行,而所謂真正的「職人」,精深的道理無他,就是一種修行。在這次經驗後,李政勳尤 其喜歡和非藝術創作的局外人談藝術,也曾遇過工程師看到 他的作品特別有感、回家拿了一本工程書必修的寶典書籍送 給他,作為分享。這些充滿驚喜的可貴交流和收穫,都是李政勳在專職創作的這條路上,最享受也最珍惜的魔幻時刻。 

「沒有邊界是創作之必要。沒有門檻的回饋更加珍貴。」 - 李政勳

前文以「修行」為李政勳的創作狀態作喻,在他的住家工作 室裡,一切都依循著他的儀式規矩發生。李政勳同時著手不同規格和系列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裡則需不斷調整狀態、安排自己的時程,他要求自己每件作品都要按進度一次次完 成到不同的程度,能夠有如此高自律的創作習慣、在狀態的切換間游刃有餘,李政勳認為除了同時創作的主題、面向不同,自己平時抄經靜心的修行也有助力。自小就對心經有興趣,李政勳對於佛學、哲學的好奇,是為了想把人生「搞清楚」、真正的認識自己,在這一生好好修完必要的修行,做完了功課,來生輪迴也就能夠前行。

關於《漫漫》,我要說的是… 

這次於愛上藝廊個展《漫漫》,和過往個展一脈相承,同樣以「時間」為題。除了呼應在絕對自我的創作狀態轉換類時差的感受,李政勳更對「時間」普遍被認為的線性定義、以過去、現在、未來簡化的形式,有自己的不同見解:他認為 時間並非絕對的線性,比如說我們時常會不斷經驗類似的情感關係、感受,這種層層上加的重複性、輪迴感,讓時間更像是螺旋往上發展的,這正說明了時間的向性和非線性,換言之,若要真正的推動時間、抵達所謂的「未來」,作為經 驗主體的你我,必須要先有鬆動這個輪迴、改變自己的能力,才能超脫。個展中的糕餅系列,是這次展出作品中尤其吸睛的系列之一。福字的糕餅模具,是李政勳一次在龍山寺地下古董市場的收穫,刻工精細、上頭圖案都是吉利象徵組合,以顏料一層層灌模,李政勳想要用不同的圓訴說故事,如月相的完整和殘缺,在畫布上的糕餅成了符號象徵,融合了東方傳統文化、西方繪畫,成了作品之後雖然少了口感,但不論是哪一種圓, 都有其獨到滋味。 對於未來的創作計劃,李政勳並沒有太多預設,因為熱愛球鞋, 希望能有機會能和運動品牌聯名設計、從另個角度去看創作。至於在創作之外的人生,熱愛咖啡的李政勳,一直隱身在商業大樓裡的咖啡店打工,生活相對「出世」的他,每天都有機會聽見不同的故事,這些也都能為他帶來啟發的生活點滴,「把微不足道的事情作成作品,被看見之後,就會被記得」李政勳在採訪最後,有感而發,透過專訪,他也期待觀眾們能在他抽象的感性世界裡,看見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