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面的單色畫,到流動的壓克力裝置藝術,生於50年代至今仍活躍藝壇的台灣藝術家:賴純純,在今年初於台北故宮對面的創價學會展出回顧特展:《絕對的光亮》,沿著不同系列作品時間軸,展出自己一路走來的創作風景。透過季刊專訪,我們邀請她與我們分享在創作中,如何與自我、觀眾對話,注入內在心性、以千變萬化的創作模式向浩瀚宇宙誠心還禮。
採訪當日,賴純純正為前來參觀創價學會的美術班高中生們,活靈活現地導覽著。穿梭在不同的展間,賴純純也穿梭在 自己不同時期的創作狀態中。不管是在1990年代緊扣大地、生長環境、母土主題,以地方和天然材料、自然素材為主的 創作,或是2000年後回台定居,以「青春島」作主題的系列創作:如透過水晶球展現海洋、光線和水三者間錯綜倒置的視覺現象—— 這個透過水晶球看見「相反世界」的創意,同時也是賴純純對未來的一份期許:希望所有觀眾都能保有開放的心、願意用不同的角度、視角去看見未來。
從平面到低限:躍然紙上的理性與感性
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後於日本多摩大學修得圖像設計碩士,賴純純的求學過程看似以美術創作為專攻,但自小學習音樂、舞蹈的經驗,也讓她在視覺的創作表達上有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甚至也透過肢體與觀眾連結與互動。在1970年代, 賴純純正值創作啟蒙期,對於色彩有無數的靈感和想法,因此在該階段作品多以繽紛、高彩度的平面繪畫為主。80 年代遠赴紐約的版畫室進修,作品則逐漸自平面走到立體,隨著技巧逐漸成熟,賴純純也開始嘗試透過低限藝術(Minimal Art) 的理性,詮釋作品中所欲表現的抽象「觀念」,同時這也是賴純純回到台灣、朝向自我重建的轉捩點—— 「一切回到原點, 回到我內心最渴望的因子,真實。我不再將色彩依附圖樣而存 在」賴純純回憶道。
對於「美」的追尋,是賴純純作為藝術家最重要的創作基礎, 隨著歲月積累,這份「美」也不僅是美術史中所定義、更不只是描繪外在,而是要把顏色萃取出來、讓「形」去成為其獨立 存在。對於物理形態的深度思考,是賴純純在日本探索物性、 美國學習版畫時期,透過使用石板、木板等媒材轉印,所悟出的心得:學習美術、視覺表達從來都不只是用筆畫,而是能透過技法和不同方式生成。「美」甚至可以是舞蹈、是感受,是一個純粹的生命體表達自己對生命的追求和思考。
東西文化交錯:以「身」作則的藝術詮釋
擁抱東、西異地不同的生活經驗,賴純純認為,在國外不只有文化洗禮,更接觸不同的價值觀。回望過往留學、駐村、海外展覽的歲月,到訪過形形色色的不同國家,不管是在日本, 感受深植於「生活」中的老莊思想、對生活落實、古建築四佈的城市風景等等,在多摩大學的學習,是絕對的創作自由,讓 賴純純早期主動提出「物派」、對物質的各種新的看法,以及在藝術上各種新的觀念和態度。在紐約的經驗,則又是全然不 同。1978年的蘇活區還不是特別活絡,只有一、兩間藝廊, 當時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正大行其道,有很多的「身體性」在 流動,換言之,人和作品的關係不斷在被挑戰,人和作品的關係也不斷進化著。東、西方的藝術沿革與發展,賴純純都透過參與,習得了不少,水墨中講究的神遊、意會,和抽象主義中的身體主權甚至場域關係,這些與時代息息相關的藝術思潮, 都為她的創作生涯帶來極大啟發。
從平面延展到複合媒材,賴純純的創作活動於是也從視覺性擴充到身體性。旅美時期的媒材探索,讓她發現了多層次的豐富效果,在接觸低限藝術之後,賴純純在回台初期也曾於文化大學任教一年、同時和已故旅英藝術家:林壽宇有大量的交流和切磋,與幾位當時海歸的藝術家包含莊普等人,時常相聚、自成一派分享、討論。回想當時《超度空間》(1986)的展覽, 不管是展覽形式或理念,都是前所未見,也因而對台灣藝術表現來帶來很大的震撼,開啟了「場域」、「身體性」的探討, 在存在與變化系列(1985-1988)中,賴純純的作品如《所有可能性包括在可能裡》、《涅槃》都是在該時期中,受到低限主義風格啟蒙的創作。隨著媒材上的一再超度,再跨越了平面、立體,賴純純也開始發展裝置藝術的創作新路。
公共場域的自性再生:回歸「在地」的藝術
返台後立志根生母土、開始著手公共藝術創作,賴純純的作品從1998年的南勢角捷運站,以及在台中梧棲港、天母運動公園、新竹高速公路交流道、高雄機場出境室等地區開始豐富台灣各地市容,後期較為人知的作品可見於高雄三多站、台北南港展覽館站,上述都有賴純純在台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創作。 不論是探討自我心性,或是將主題擴大成環境、市容、甚至是大地,賴純純認為,創作中最享受和最辛苦的部分,就在於創作者要如何把想法具體化、和他人分享。尤其是在透過 創作把內在能量引入的過程裡,藉由藝術讓每個人看見作品本身完整、獨立的個體價值;以及靜候作品完成之後,在不同的觀賞者眼中,由於背景、思維的不同,再對作品產生的 自有詮釋。在 86 年自行成立台灣第一個以實驗性、裝置性作品為主的 SOCA 現代藝術工作室(Studio Of Contemporary Art),所謂的「裝置藝術」也在賴純純的推動之下,才在當時自成一 氣、為許多在當時以跨媒材為創作的藝術家們,定義了屬於新興藝術的一門。
對賴純純而言,媒材就是創作時可以把玩的材料,只有不斷多方嘗試、在不同的使用下自行鑽研表現方式和技法,才能真正做到「創新」。因此每當她決定想嘗試一項材料,就必須深耕。 例如曾為以木材創作,到三義去租了個房子住下,只為認識媒材、和媒材一起生活。而除了「靈感」外,賴純純認為人生機遇也是她創作媒材轉換的部分原因。選擇在千禧年後開始投入公共藝術,把色光帶入、取代空間的壓迫感,「如何活化空間」 於是成為她在創作中的一大母題,也因此在材料、技法的鑽研 上,花費許多時間心力,同時也激勵她不斷開拓視野和創作格 局,以藝術創作為她和內、外在世界對話的最佳渠道。
打造「心」的無盡:觀照自我心牆
送子鳥院內所收藏的五件《愛心》(2016)系列作品,以複合媒材創作、長、寬約 26 公分,該系列實為一整面無盡延伸的心牆:「無盡」象徵的是人心的瞬息萬變,而半透明的狀態, 則是象徵「觀照」。繽紛的色彩滲入在均一大小的心型雕塑, 遠看像是大型珠寶,近看則是一份無盡心意,更是內在自我集體性的反射。透過不同色彩,也注入了不同的揣測,顏色其實只是借喻,作品在光的穿透、變化之下,所綻放的輕盈感,是放下雜念的澄澈,是無念的專一。但在欣賞作品之外,究竟我們該要如何觀照自我內心?賴純純認為,能夠面對「無聊」尤其重要。這份「無聊」的背後,是精神的自由,因為只有無聊, 才有可能帶領我們回到原始的狀態、真正的安靜下來、回歸完全沒有任何噪音和要求的預設值狀態,「人要常回到這個狀態才不會用丟自己。開始的出發點很單純,要把自己拉回來」賴純純分享道。
在台灣各地都有過展覽足跡,每次和觀眾的互動,都讓賴純純深刻不已。從來不過度干涉佈展順序,是賴純純對於空間、人 的信任,她相信直覺、也相信隨心所欲的結果,正如她對於人生如今年過半百的體會: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人生才有意義。生命的光亮,並不需要刻意經營和計劃,要相信自己、順心而走,就會發現創作和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世界因凝視而存在。在採訪最後,賴純純也透過作品鼓勵讀者,要勇敢去想像、去創造,去挑戰自己也挑戰習慣, 給自己表達和感受的自由,找到心中那盞絕對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