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數年再次帶著新系列作品來到愛上藝廊,曾經在 2014 年 受訪的藝術家黃建樺,在這相隔的五年間除了完成博士學位, 也到不同國家駐村參展,甚至還多了個新手父親的身份。本期 人文聚落專欄,將聚焦黃建樺的最新創作《先知綠洲》,透過二次的專訪再度登入黃建樺的創作世界,一窺在這些年的沈潛之間,他的進化與蛻變。
新生與重生:從創作中脫胎換骨
創作始終扣緊動物與人的關係,近年來同時加入人文歷史、文化概念和美術史等相關思考,企圖以更多面向讓創作更立體。 黃建樺在2015年之後重心一直放在國外的曝光機會、參與各種形式展覽和駐村,也曾在巴黎年度盛會 FOTOFEVER兩度獲選為大會推薦藝術家。
有感於歐洲藝術教育和哲學思辨的基礎,藝術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隨處都能聊起作品的文化背景,讓觀眾與藝術家之間如同友人般地沒有距離。因此,當有博覽會的露出機會,藝術家只要將自己的作品做好,就能搭建起和觀眾溝通的橋樑,為自己的創作發聲。在累積了一段時間的海外經驗後,黃建樺埋頭進入近乎修行一般的博士班訓練,期間也因深度的思辨過程、立論瓶頸而感到挫折不已,因此博士班畢業對黃建樺來說,是一個從極度高壓中「脫胎換骨」的狀態,甚至也學習著重新觀看自己和生命之間的關係,因為在發展理論的思辨過程中不再只是藝術的問題,而是自我世界觀的嚴謹審視。
隨著2017年畢業,同時也接續著迎接孩子的出生,面對新生兒具備人與動物雙重特質的初始狀態,這樣的機會則給予了黃建樺重新認識生命與理解日常的意外視角。新生兒的到來與歷經嚴格的博班訓練,兩件事似乎都象徵著重生,而在學習成為父親的過程中,黃建樺也嘗試找到另一種和世界溝通的語言和方法,一種涉及多重影像的想像託喻。
編碼者系列:動態攝影新觀
2016年曾在台南加力畫廊舉辦個展,當時是黃建樺首次發表《編碼者》系列作品,編碼者系列是以數位影像媒材,用動物替代探討人性和社群的問題,作品所關注事件來自新聞媒體。從傳統攝影與靜態視覺形式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攝影能否是動態」,黃建樺在創作中不斷探索的「從觀念上質變的 動態」,讓今日的數位影像已然脫離對於原有攝影的理解。 如同在上次專訪所分享,攝像操控(Photo Manipulation)像是媽媽和小孩的關係,如今透過創作能夠更了解小孩,從媽 媽身上看到小孩更強的潛力,不只是形式上,更是要從觀念上、概念上、生成方式和媒體間的關係去重新看待攝影。
時常有觀眾對作品感到天馬行空,但黃建樺認為攝影作品中的基礎就是日常,和生活非常貼近,也是因為這樣的落差讓黃建樺開始思考「想像力」從何而來?於是法國哲學詩人巴修拉 (Gaston Bachelard) 的著作《在想像的界域上》,便成了黃建樺發展創作的其一參考文本,從基礎角度認知想像力的繁衍,生成是從自然物質出發,如地、水、火、氣等元素形成對世界的再啟發,這樣貼近古典、原始和自然的見地,也同樣能透過數位影像概念連結,因為攝影是光的轉換,藉由各種不同介質顯影,從玻璃、金屬、紙張,以至於今日的 各種投映媒體的發光來看,攝影即是善用光源轉換腦海想像的圖像。
本次展覽命題《先知綠洲 - 編碼者二部曲》,是黃建樺參照自己的生命經驗,在創作前時常會出現的既視感,將眼前所見畫面、兒時記憶與熟悉的美術史圖像三方時空疊合,猶如是預知的創作啟發,讓他在創作初期累積了非常豐富的草稿, 並且在這個感知全開的狀態中得到很大的創作能量。
透過攝像操控,或說數位影像的動態思考模式,黃建樺不停在建構如何看待世界的方法,有感於身為當代人接收四面八方的訊息量大增,只要和外界有連結,就能生產出圖像,透過深度觀察的田野行動與消化分析,黃建樺從2006年開始嘗試記錄各種類型動物園,累積了全世界近五十座動物園的影像資料,以作為系列創作的數據圖庫基礎。從歷史脈絡來看,動物園曾經是歐洲強國四處征戰,收到許多朝貢禮物時的「百獸園」(Ménagerie),是集合收藏室、植物園、動物園的生態圈,在工業革命時代後又加入遊樂園的概念,而遊樂園的本 質是為開啟人的視野和感官;換言之,人是透過動物園去重新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和社會群體、世界物種之間的關係, 與黃建樺的創作構思雷同,都是以蒙太奇的手法,將來自全世界不同種族、類別的生命狀態放在一起,透過擷取、組織想要的內容去形塑一個新的群體,如同人的社會、社群組成。
從走獸到空景,已達⋯⋯先知綠洲
以《走獸》系列讓動物走進人的生活環境,後在《空景》系 列讓動物成為主角,而首次《編碼者》則融合先前的概念, 並以遊樂視角看待世界,藉由動物形象回應人性的同時,亦透過譬喻轉譯的手法再現其寓言場景。在本次展覽的二部曲則加入更多的人文歷史連結和美術史討論,計畫中的五部曲編碼者則依人、事、時、地、物收集整合,並逐步打造其世界觀。首部曲以「人」為主,也就是角色的展現;先知綠洲則聚焦於「地」,意圖提出對於地域的觀察,其他部曲亦接續發表。編碼者系統自此將展開成五個層次,而這亦會是黃建樺後續創作計畫的主要重心。
本次展出的《白噪音》和《闇物質》,是黃建樺特別想和讀者們分享的兩件作品。《白噪音》收集了大量白色物件,以數位影像的色光效果去集合相對的白,將所有的白色以對比呈現,這是黃建樺對白噪音的視覺想像。相對的《闇物質》 運用同樣的概念,以放大、縮小的視覺效果,表現萬物集聚和沒有邊界的世界兩種景觀。
除了上述兩件作品,系列中的《關於光陰的私人備忘》也是充滿想像、符號、故事性的作品。以一次在京都旅行的日式庭院為背景、連結母親的兒時回憶,因為在日式庭院撿到一支巨型指針而產生了對藝術家達利作品《記憶永恆》的聯想, 以白孔雀作為故事角色,在動物與人、生命經驗、美術史三層次之間疊合成一幅時空觀的視覺結晶,即便畫面中的所有物件都以蒙太奇手法組成、沒有明確的詮釋,但是憑藉觀者想像就能編織出不同版本故事,這正是黃建樺所欲表達,在想像界域裡最妙不可言之處。
採訪最後我們也問黃建樺對未來創作的期許,他希望能夠更全面地透過藝術家的身份,以創作去理解、參與社會,並透過藝術手法呈現社會現象,引導觀眾以不同角度去解讀同一 事件,讓藝術家就像是濾鏡一般,凸顯事實的不同樣貌,透過保持一點適當距離,讓作品作為事實的反射或是提問。至於保持創作高度熱忱的不二法門,黃建樺笑著分享了四個字:「保持幼稚」,在為人父之後的他尤其更會思考如何透過非語言、非慣性的方式去想像日常,因此也在創作過程、日常生活中,時時想像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是如何觀察眼前的事物。因為唯有充滿好奇、保持赤子之心,相信想像力可以解決問題,才能讓藝術更加關乎於人和自己,要懂得向小孩學習、樂於接受自己所有情緒,在面對所有狀況時都充飽勇氣, 才能持續在人生的畫布上,揮灑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