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幸福

打破高齡難孕魔咒,借卵成就十分幸福

幸福原來這麼簡單

晚婚再加上忙碌的生活,一轉眼就錯過生孕力黃金期了,看著身邊朋友同事都有著美滿的家庭生活,一次次嘗試卻換來一次次的失望。嘗試做自卵試管嬰兒植入結果不甚理想,找原因過程中卻發現了另一條道路——「借卵」。

打破高齡難孕魔咒,借卵成就十分幸福
2019-07-01

文/送子鳥客戶.Eric

字體放大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 我的小寶寶剛喝完奶在我太太懷中甜甜的睡著了。太太牽一牽我的手,我們相視一笑,幸福原來就是這麼簡單,但我們求子之路從不是這麼簡單。

晚婚再加上忙碌的生活,到頭來才發現歲月不等人

我們夫妻倆算是遲婚的一群,婚後由於各種原因——工作、生活和理想令我們一直沒有要小孩的衝動,太太也沒說什麼。大約七年前,也許年紀漸大,也許看著身邊朋友同事都有著美滿的家庭生活,我們的想法變了,和太太談起,原來她一直是很想要小孩的,只是配合我的想法,所以默默地將心願埋藏心中。之後我們開始很努力,做了各種身體檢查和中醫調理,改變了飲食和生活習慣以及進行各樣運動去改善體能,最終也未能自然成孕。大約三年前我們開始接受人工受孕(IUI)試了多次的子宮內受精也不成功。而每一次的希望也都換來另一次的失望,我們真的累了,我們深深明白試管嬰兒應該是最後的方法了。

還記得2016年2月的某天,香港這邊吹著冷冷的北風,我們第一次與香港的生育科醫師會面:「你們先看看這幾張統計學上的圖表,基於你們夫婦年齡的關係,試管嬰兒成孕的機率將會很低。說實話,這手術費用不少而機率這麼低,我本人是不建議你們做。但若希望做最後一次嘗試以死心的話呢,那做也無可厚非。」我們明白醫師說出實話的善意,但那幾句話也像蓋上棺木的最後幾顆釘子,深深地將我們打進絕望中。在回家的路上,我們彼此沒有說過一句話。一踏進家門,我們崩潰痛哭,那種痛到這一刻我們也不會忘記。但我們還是決定要試試看。我們再經歷4個多月的抽卵過程:每個月不斷吃藥、打針、觀察再決定抽卵與不抽卵的痛苦中掙扎。2016年6月最終抽出3顆卵子,只有一顆卵子勉強可用然後培養到3天的胚胎。香港診所也不方便說明胚胎的質素,只說了句:「都到了這一步,只好放進去試試看吧。」放入胚胎後一直到月經來的那一天我們沒有多大的情緒起伏:「也許該謝謝那位生育科醫師呢!」我和太太相視苦笑。

但我們不甘心,也不願意放棄想要一個孩子的希望。我們不斷的在網上查找試管嬰兒失敗與成功的因素,我們留意到一個經常出現的數字:「44」。我們發現多篇歐美的科研文章都提到44歲(剛好是我太太的年紀)的女士在接受試管嬰兒前應獲得以借卵取代自卵的建議,那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有關借卵的資訊。後續得悉亞洲區以台灣在借卵試管嬰兒技術方面較為先進,而送子鳥診所基本上是我們馬上鎖定作為接受借卵的不二之選。

決定借卵,幸福隨後來到

經過一些簡單查詢後,愛生育諮詢師Zoe很快便為我們提供有關借卵的全面資訊,亦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我們的疑問,令我們沒有任何疑慮地作出借卵的決定。在準備相關文件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由於我們夫婦在印尼峇里島註冊結婚,因此我們必須提交經駐印尼台北經濟貿易代表處驗證的結婚證明文件,以證明我們的合法夫妻關係。後來得悉要親身辦理相關手續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事情差點讓我們打消借卵的念頭!幸得Zoe多次協助,令我們終於找到唯一的解決方案,成功準備好所需文件,可以赴台作身體檢查。

第一次與送子鳥診所W醫師見面,他很專業地講解整個程序。也許是因為經歷過在香港做試管嬰兒的痛苦經驗,令我們看來無精打采。W醫師在看過太太的報告後,給予我們很正面的肯定,並令我們了解到借卵與自卵在成孕機率方面還是有顯著差別的。檢查結束後我們還留在台灣多待幾天,去了十分放天燈(台語發音添丁),在粉紅色的天燈上面我們還開玩笑的寫上「一索得男,十分幸福。」看著天燈冉冉升起,我們雙手合十,衷心希望上天賜給我們一個健康快樂的寶寶。

也許是上天收到我們的天燈,我們很快便配對成功,捐贈女孩一共取到15顆卵子。其實送子鳥診所給了我們很多不同的選項,但我們很放心地把大部份決定交給送子鳥診所的專業團隊,因為我們相信他們一定能為我們做最好和最合適的選擇。比如說,由於我的精子品質不好,在身體檢查時送子鳥診所很果斷地建議我們使用鮮精取代凍精以改善囊胚素質,我只需再來台取精便可以了。事後證明送子鳥診所的建議是對的,一共有2顆培養到第5天的好囊胚(4AB/4AC)和4顆培養到第6天的好囊胚(4BC*3/4BB)。我們也採納了送子鳥診所的建議,先植入1顆由胚胎師挑選的囊胚。植入的手術很順利,太太在台稍作休息後便可搭飛機回香港等結果。天燈的願望成真,那是後話了。

我們很感激送子鳥團隊在這期間給予我們的所有支持,令整個借卵過程充滿了希望、安心和感恩。我們也特別多謝捐贈卵子的女孩子,衷心祝福妳生活幸福美滿,妳的善心造就我兒子一個小小的寶貴生命,賜予我們一個完滿的幸福家庭。

*醫療行為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本篇文章僅反映當時治療狀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