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誤打誤撞地踏入生殖醫學領域前,我天真的覺得所謂的試管療程,應該就如在實驗室操作實驗那樣,只要腦袋清晰並雙手萬能的好好的做對每一步,就可以如送子鳥一樣,順利的把一個一個生命的希望送給準爸爸媽媽。然而在進入生殖醫學領域後,我才發現,原來處處都是意想不到的挑戰。有些人雖然是胚胎富翁,但是反覆植入皆無法走到花開蒂落,只能又從培養胚胎再走一遍;有些人乍看之下卵子與精蟲的品質無甚問題,但培養結果卻不盡人意;也有些人苦於卵子或是精蟲的數量與品質不佳,多次嘗試後只能在放棄或轉念於卵子庫與精子庫二擇一。
陪伴許多客戶走過求子路時,常感覺就像是通行在一條曲折難行的甬道中。最終,雖柳暗花明者眾,但也還有人在路上苦苦支撐。客戶的勇敢堅持令人動容與產生對於職業的信念感,但同時,也讓我萌生了淡淡的憂慮:「雖然我從未想像過自己身為母親的模樣,但是會不會等哪一天我真心想要成為母親時,才發現我的求子路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漫長煎熬?」
在得知了自己的卵子庫存量(抗穆勒氏管激素,AMH)竟然小於1時,焦慮與恐慌的感覺就像一陣猛烈的狂潮,狠狠的將我席捲入腹。沒想到我竟然「英年早衰」到如此程度。雖然這與不能自然受孕並不劃上等號,身邊也有不少同仁即便庫存量比我低,也順利生育。但考慮到庫存量的日益衰退以目前的科學理解來說是幾不可逆的,於是我把自己換位到客戶的立場,去認真思考透過「凍卵」來為自己未來可能的生育計畫留存一個施行的可能性。
在月經週期到來後,我便開始準備進入取卵的療程。在照超音波看基礎卵泡數時,我發現我的基礎卵泡數真的是少的與抽測的數值相符。饒是我已經打好了此次可能只會取到1顆或甚至沒取到的心理預防針,但在真正完成第一次的取卵手術確定只有取到一顆卵子時,我還是忍不住的感到失落。術後看診時,印象很深的是當時主治醫生溫暖專業的話語,真的很有效的熨平我的焦慮:「我們就是好好做現在能做的事,好好把握能取到的卵子,不要想太多。」
因為我還有些許小顆卵泡,因此醫師幫我安排了同週期的二次取卵,盡可能的把握取到卵子的機會。結果二次取卵取到了5顆卵子。合計第一次進入療程的的這兩次取卵共得到6顆成熟的卵子。這個結果對我而言像是吞了一顆定心丸,過程雖不如期望的順利,但以戰果而言,我想我應該可以對於至少凍存11顆卵子這個目標抱持更多的信心。
為什麼是11顆卵子?這是一個來自送子鳥台北院創立時的承諾:35歲以下的女性,在送子鳥冷凍了11顆成熟卵子,送子鳥可以保證有90%的機率讓妳成功帶回一個寶寶。
為了盡快達成這個目標,我本想著要接著下個月經週期進入療程,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剛好遇上新竹院區整修。原本緊鑼密鼓的進程不得不停下來,但身體與心情上也算是因禍得福的得到一個小小的休整。
待整修結束、院區恢復運作後,我便接著進入了第二次的療程週期。這次的基礎卵泡數比上次多一些,在參考了上次週期不同排卵針劑的卵泡反應來調整用藥後,此次週期我一樣進行了兩次的取卵,共凍存了11顆成熟的卵子。四次取卵手術下來,我目前總共凍存了17顆卵子,竟然比我原本預期的顆數還要更多一些。平心而論,療程中反覆的針劑注射不只是肉體上的疼痛,也都會伴隨著對於療程結果不自覺的焦慮。很感謝每一次協助我打針跟術後照護我的同仁,雖然我是「自己人」,但每一次我都能感受到到同仁對待我就像對待每一位求子的病人一樣用心。這樣的照顧,真的很窩心。
這次的凍卵經驗,對我而言不只是身體上的挑戰,更是一段珍貴的心路旅程。雖然有陪伴客戶走過療程,給予專業與支持的經驗,但真正親身經歷後,才更深刻地體會到其中那些看不見的情緒——焦慮、等待、希望、甚至有時的不確定與失落。從打針、追蹤卵泡、到進入手術室的那一刻,我第一次這麼完全地把自己放進「客戶」的角度,感受到她們曾面對過的掙扎與堅持。療程中很常會與自己進行對話,有時候是問:「我做得夠不夠好?這次會不會比上次更順利?」也有時候只是靜靜地對自己說聲「辛苦了」。
「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時區,沒有領先也沒有落後,在自己的時區大家都是準時的。」這句我很喜歡的話就像是一種提醒,讓我不再把自己的節奏和別人比較,而是學會相信自己的步伐。
療程或許有不能百分之百盡如人意的時候,但我相信,努力的過程都是不會白費的,一切都會生命最美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