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幸福

創作, 讓我們超越此刻 進入另一個維度

藝術家戴孜嬣、林楷育專訪

從音樂與舞蹈出發,看似不同的道路,卻在探索中交織出動人的共鳴。藝術家戴孜嬣從古典樂走向當代實驗,在聲音中尋找無限可能;而藝術家林楷育則從舞蹈跨入物理領域,透過光影捕捉世界的律動。

創作, 讓我們超越此刻 進入另一個維度
2025-07-20

文/國際智家

字體放大

實驗音樂即興 戴孜嬣

自幼接受古典音樂養成的孜嬣,因緣際會嘗試許多非典型教育。有次,她深入山林,帶領原住民孩童學習音樂,試圖找回族語古謠,讓這些珍貴的聲音不被時代沖刷。過程中,她漸漸意識到,自己原有的音樂語彙已難以承載內心更深層的表達,悄然萌生了創作的念頭,於是走向當代音樂,尋找新的創作可能。身為音樂家,孜嬣的世界始於「聆聽」,通過耳朵感受音符,並以身體演奏樂器。直到接觸舞蹈,她才發現,自己過往對音樂的理解其實是平面的。以小提琴為例,演奏時的動作固定於線性的軌道,琴弓來回移動;而舞蹈的加入,讓她認識到身體的動作可以是立體且充滿可能性,這一點啟發她深刻的思考,若身體能夠跨越不同方位,音樂是否也能更具層次?於是,她開始探索身體與聲音更深度的連結,形塑出新的音樂語彙。在這樣的探索中,她領悟到,靈感是一種歸零的狀態,放下過往的認知,進入一片純粹的空白,讓自己成為感知世界的載體,捕捉細膩而真實的情感流動。對孜嬣而言,創作的本質在於凝聚,當作品與觀眾產生共鳴的瞬間,她感受到最純粹的存在。她相信,藝術從來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一種與自身深刻連結的實踐與感受,無需害怕不懂藝術,因為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它在不同個體的經歷與體驗中不斷被創造、被詮釋,真正珍貴的,是創作與觀看的過程,創作者在探索與碰撞中前行,而觀者在接觸作品的瞬間,也展開屬於自己的思考與對話。

當代舞蹈與物理研究者 林楷育

如果說孜嬣是在古典音樂的旋律中前行,那麼楷育則是在舞蹈的律動中成長。從小習舞的她,最初以身體感知世界,在大學選擇攻讀物理後,她踏入科學的領域並研究光,開始以科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份對動態的敏銳度。或許正因為舞蹈的影響,讓她看待萬物時,總覺得它們都在跳舞,宇宙尺度的運行、微觀粒子的震盪,在她眼中,這些現象如同雙人舞般相互牽引與推拉,流轉於無形的節奏之中。對楷育而言,光是最完美的舞者,移動與變化,與舞蹈有著奇妙的共鳴。一邊投入科學研究,她一邊思考舞蹈與物理之間的關係,她發覺,光的運行自有韻律,萬物在不同尺度下皆以自身的方式起舞,這份體悟使她開始探索科學與舞蹈的融合,將科學帶到舞台上,讓物理的抽象概念在劇場中具象化。透過創作,她試圖以不同的尺度觀看世界,使科學與藝術在流動的軌跡中交會,開啟一場跨領域的感知對話。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她也曾經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我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但對楷育而言,科學家與藝術家,其實在做著相似的事情——探索。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多重身份,而這些身份交織在一起,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真正的自己。生活的美妙,或許就在這些交錯的角色中找到和諧,在不同的面向中實現完整的自我。

探索聲音的實驗空間:光譜丘/ 科學藝造所

藝術最動人的時刻,往往發生在一個瞬間,當觀者與作品產生情感上的連結。不需要觀者完全弄懂作品,而是那一剎那,當彼此的感受相互共鳴,共享同樣的頻率,那便最浪漫的事。正因如此,孜嬣與楷育期望在臺灣建立一個實驗音樂平台,將來自不同城市的創作者串聯起來,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激發更多靈感與可能性。現階段,臺灣的實驗音樂資源多分布在臺北、臺中和臺南,而選擇新竹作為據點的「光譜丘」,正是為了延伸這一理念,打造一個融合科學與藝術的開放舞臺。「光譜丘」的名字象徵著跨領域的融合,光代表光學與波動,譜則是音樂的旋律,呼應「萬物皆波」的哲學。丘不僅是場域的象徵,也帶CHILL的含義,期望創建一個親切又充滿創意的空間,讓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等跨領域的人士能在輕鬆的氛圍中深入交流,促進科學與藝術的對話與融合。

靈感源於生活的感受共鳴

I N S P I R A T I O N

在孜嬣與楷育的創作中,科學、聲音與身體並非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互相流動且交織。在這樣的思考下,「萬物皆為波」成為創作的核心理念,無論是粒子、聲音、光,還是電磁波與太陽,它們本質上皆由「波」
所構成。音源於粒子的震動,透過空氣傳遞至耳膜,形成聽覺體驗。這種對世界的理解,使他們在作曲時以電子軌域為靈感,重新構築聲音的結構,讓音樂不僅僅是旋律,而是一場關於波動、能量與共鳴的探索。

《M F I T I》


《M F I T I》是一場聲音、靈魂與機遇的奇妙相遇。孜嬣分享,這個作品的誕生,就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契機。在一場音樂會的中場休息時,當鋼琴師調整鋼琴,琴蓋掀開的瞬間,她被鋼琴內部結構深深吸引,並聯想到人體的肋骨。她心想:「這不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手術嗎?」那一刻畫面深深刻在腦海裡,並激發她對音樂的新思考:如果音樂不僅僅是旋律,而是一種「修復」與「療癒」的過程呢?這個靈感促使她將音樂與非洲巫醫文化結合,巫醫的占卜啟發她在作品中引入「機遇音樂」的概念,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都透過擲骰子隨機決定,使得每一場演出都隨機且獨特。作品中燈光、舞蹈、影像、甚至無聲的空白,都成為音符的一部分,與音樂交織呼應,沒有既定結果,只有當下的流動,共同構成一個立體的感官世界。

《一光年的身體尺度》

楷育在白天從事科學研究,其他時間則投入藝術創作,遊走於理性與感性之間。她的創作大多獨立完成,而《一光年的身體尺度》則是她首次與天文學家的合作,讓她對時間的理解有了深刻的改變。一次對話中,天文學家對她說:「很多事是同時發生的。」隨後補充:「對我而言,同時可能意味著一百萬年。」這句話讓楷育震撼不已,她驚覺天文學視角下的時間尺度與人類的日常感知截然不同。她開始思考,人類在這無垠的時間洪流中,有限的身體是否能成為連結更廣闊時空的媒介?《一光年的身體尺度》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她試圖透過身體動態,結合實驗性的觀測儀器,從星系運行的宏大變化到量子層級的微觀震盪,展現時間與尺度的流動,讓觀者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邊界,在身體與意識之間感受宇宙的共鳴。

對於兩位藝術家來說,創作是自我探索的延伸,也是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他們透過聲音與身體的語言,將內心深處的感受具象化,在世界的節奏與流動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表達語彙。在臺灣的實驗音樂領域中,他們持續探索,勇於嘗試與突破,以敏銳的感知力和創造力,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藝術能量與想像。